蘄春縣大同鎮李山村發展茶葉產業壯大集體經濟
10月30日訊:蘄春縣大同鎮李山村曾是一個吃糧靠供應、用錢靠救濟的庫區貧困村。60年代初,李山村沒有經濟場園、沒有集體企業,沒有一分錢收入。60年代中期,為了發展集體經濟,在村部對面的荒山坡上新建了一個50畝的茶園,辦起了李山茶場,由于多方面的原因,經濟發展的步伐總是邁得不大。2005年,該村從茶葉產業調整入手,大做茶葉品牌和加工文章,通過不懈的努力,實現了三大跨越。
茶葉種植面積由50畝向5000畝跨越。60年代中期,李山茶場茶葉面積只有50畝,到90年代初,茶葉開始上大山、下大田,“十一五”期間,茶葉種植面積達到了650畝。2008年,李山村成立了蘄春縣第一個茶葉專業合作社,實行“基地+農戶+專業合作社+公司”的經營模式,網絡了本縣大同、張榜、檀林和安徽省太湖縣彌陀等周邊鄉鎮1000多戶茶農,茶葉面積實現了歷史性突破,達到了5000畝。
茶葉品牌由無牌向“湖北名牌”跨越。一是創建品牌。1997年前,李山的茶葉是以茶農手工制作為主,由于是“大路貨”,無品牌,在展銷會上根本無人問津,賣不出好價錢。1997年后,村里看到了茶葉品牌的巨大魅力,于是主動到省請茶葉專家指點。在省茶葉專家李傳友、劉付璆、龔自民教授的悉心指導下,創建了“駒龍園”牌系列名優茶,從此李山生產的茶葉有了自己的品牌。二是初試鋒芒。在九十年代期間,“駒龍園”茶曾獲得“省優產品”、“鄂東名茶”,被評為“鄂茶杯”和“中國國際茶博會”金獎,“中茶杯”一等獎;2004年,獲“湖北十五佳無公害名茶”稱號。三是轉換機制。2005年,李山茶場實行了改制,成立了“蘄春縣駒龍園茶業有限公司”,由集體經營改為股份合作,公司按照現代農業發展的要求進行運作,在品牌創建上進一步加大力度。2005年,公司被省農業廳授予“湖北省名優茶生產先進單位”稱號,并再次通過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的“采用國際標準”審核;第五至第八屆連續四屆獲“中茶杯”全國名茶評比特等獎,同時,獲農業部“無公害產品”認證和“產地認證”,并成功通過了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的“食品質量安全(QS)”、“無公害產地產品”、“ISO9001:2000國際質量管理體系”和“中國有機產品(有機茶)”等一系列認證;2009年獲“湖北名牌產品”;2010年獲“湖北十佳文化旅游名茶”; 2010年,公司被認定為農業產業化黃岡市重點龍頭企業。2012年在農業部舉辦的第十屆農博會上榮獲金獎產品,同時再獲湖北名牌產品稱號。
茶業加工由手工制作向多條生產線跨越。2005年前,由于品種更新,生產茶青的茶葉面積不大,茶葉制作基本上以手工為主。為了提高生產率,增加經濟效益,2005年自李山茶場改制為“蘄春駒龍園茶業有限公司”后,在駒龍園有機茶基地旁,建了一幢1000M2茶葉加工廠房,上有一條茶葉生產線,這條生產線,解決了本村650畝茶葉加工。2003年在縣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,整合各種資金500萬元,在大同鎮農特產品加工園區建起了3幢4000M2的現代化廠房,新上了兩條茶葉生產線。從此,駒龍園茶葉走出了李山“山門”,打破了“小打小鬧”的局面。2008年,自成立了茶葉專業合作社后,茶葉加工量猛增,新上的兩條生產線,滿足了周邊茶農茶葉的加工。在“十一五”期間,駒龍園茶葉名氣越來越大,效益越來越好,公司的產值、利稅,每年以50%的速度遞增。2011年,茶葉產值達到了2000萬元,利稅實現了900萬元,公司現有固定職工36人,季節性用工1500余人,僅李山村260個勞動力就有150個勞動力從事茶葉種植、采摘、加工,實現了家門口就業。2011年,全村人平純收入7800元,其中從茶葉產業中獲得的純收入達到了3000元,占全村人平純收入38%。不斷追求卓越的駒龍經濟,給李山村經濟騰飛插上了翅膀,創造了李山駒龍經濟現象。2005年起,李山村連續六年獲得蘄春縣經濟實力綜合考評“十強村”。
新聞來源:黃岡新聞網
- 上一篇:省茶葉學會理事長、首席茶葉專家李傳友視察駒龍園公司 2015/12/12
- 下一篇:蘄春發展現代農業側記 2015/12/1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