蘄春發展現代農業側記
9月底,蘄春接到重大利好消息:該縣被湖北省農業廳推薦到國家農業部申報創建“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”,這在全市是唯一的。
作為“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”、“湖北省糧食生產先進縣”、“湖北水產大縣”和“湖北生豬調出大縣”,蘄春在發展現代農業的道路上步履鏗鏘,交出了一份喜人答卷。
2013年,該縣農業總產值64.36億元,農民人均純收入6247元。其中,糧食總產51.5萬噸,油料總產5.37萬噸,生豬存欄89.21萬頭、出欄91.66萬頭、水產品總產9.3萬噸。
科技興農保增產
蘄春對農業、農村、農民的重視,歷屆黨委、政府一脈相承。
統計數據表明,該縣糧食產量從2003年的總產2.94億公斤,發展到2013年總產5.15億公斤。
“科技興農”是蘄春發展現代農業的顯著特色。蘄春是傳統雙季稻產區,隨著農業生產要素發生改變,在大量農村青壯年勞動力轉移和種糧比較效益變低的情況下,雙季稻也一度出現嚴重滑坡態勢。
該縣農業技術人員深入基層宣傳落實惠農政策,發動農民恢復雙季稻面積,以優質技術服務支持農民提高復種指數。雙季稻種植面積從2003年24.5萬畝提高到2013年37.8萬畝,增長54%。
“這幾年農業局搞高產創建,產量不斷提高,加上各種補貼,種糧食收入也可以,而且集中育秧,統一防病除蟲,機械收割,比過去省事多了,連同另外從事的水產養殖,去年經營收入50多萬元!”談到水稻種植,彭思鎮葉灣村“漢華家庭農場”場主王漢華感概地說。
在長江流域水稻產區,農民過去習慣采用“稻——稻——麥”、“稻——稻——油”連作模式。但是受種糧生產成本上升、農村青壯年勞力不足等因素影響,改而習慣種植一季稻,給糧食穩產帶來潛在風險。該縣農業工作者通過實踐認識到:轉變糧食增長方式,實現產量與效益統一是緩解種糧難瓶頸的關鍵。蘄春科學探索水稻“一種兩收噸糧田”的栽培技術路徑,試圖改變這一格局。
2004年至今,蘄春農業部門充分利用植物的再生功能,把中稻品種當作傳統早稻來種,實現一種兩收、穩產高產,成功探索出一整套適合蘄春及鄂東地區再生稻“一種兩收噸糧田”高產高效栽培技術模式。全縣推廣再生稻20萬畝,再生稻在產量與效益上同比一季中增產422.5公斤。
2012年,再生稻“一種兩收”產業技術入選湖北省“現代農業七大技術體系”之一。經過多輪實地測產,中國科學院院士、水稻育種專家謝華安認為,蘄春再生稻種植規模之大,產量之高,在華中地區少有,在全國領先。
蘄春狠抓集中育秧、測土配方施肥以及水稻綠色綜合防控等技術集成,促進糧食生產水平提高。幾年來,全縣共建成水稻高產萬畝示范區10個、千畝示范片20個。去年,該縣水稻平均畝產514公斤,其中,水稻高產增效萬畝示范片平均畝產569.4公斤。
創新機制添活力
近年來,蘄春出臺一系列舉措:以抵押融資為重點創新農村金融制度,以土地入股為重點發展農村新型股份合作社、家庭農場,以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為重點創新農業發展體制機制……
改革涉及多個領域多個環節,推動土地、人才、資金等生產要素集中、集聚和重組,把“沉睡”的資源變為“活資產”,讓改革的紅利更多更好地惠及農民群眾。
彭思鎮劍哥農場就是受益者之一。此前,農場主周劍庭在江蘇、黃石等地務工16年。聽說縣里可以辦理抵押貸款,還可享受財政貼息,他迅速回鄉遞交了申請。利用這筆資金,他由個體工商戶升級為個人獨資企業。眼下,農莊果樹郁郁蔥蔥,魚塘魚躍成群,圈舍100多頭生豬膘肥體壯……
家庭農場、專業大戶、龍頭企業等一批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成為特色農業的主力軍。來自該縣工商部門最新統計數據顯示,去年7月至今,該縣全民創業投入到家庭農場的注冊資金近2億元,涌現出家庭農場43戶,約占全市150戶家庭農場數三分之一。
蘄春不斷改進對農民工的管理服務,推進養老保險和大病醫療保險,實行就業、住房、社保、醫療、教育五項政策一步到位。在鄉鎮和農村大力發展植保機防服務,開展全程病蟲害統防統治,水稻機械化防治面積達到70%,主要農作物病蟲危害損失率低于5%。
“已有100多戶社員以土地入股方式加入合作社,這種新型土地股份合作社既解決了土地撂荒問題,又拓寬了農民增收渠道!”樂豐家庭農場主蔡志勇說。
聚集效應逐步裂變。蘄春駒龍園茶業有限公司入選全市茶產業重點龍頭企業,引領帶動蘄北4個鄉鎮茶葉發展駛上快車道。張榜橫路蔬菜專業合作社發展無公害大棚蔬菜500畝,由深在遠山不知名的窮村變為遠近聞名的蔬菜專業村,成為全縣農村實用人才實訓基地,被湖北省“荊楚質量萬里行”宣傳推介。三和農機合作社擁有各類大型農業機械38臺(套),流轉土地5000多畝,農業機械服務面積2萬多畝。
市委書記劉雪榮在蘄春調研時深情寄語說:“蘄春需要統籌,也可以統籌,理應先行先試、先人一步,為全市統籌發展探索經驗、樹立樣板?!?
人才強農促發展
針對以往農村人才零星分散,難以形成合力助推農村經濟發展的難題。蘄春站在全局統籌的高度,將培育新型職業農民,造就農村實用人才作為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措施,培養新型農民和農村各類人才。
以“缺什么、補什么”為原則,該縣充分發揮縣委黨校、農函大的教育培訓陣地作用,積極組織村兩委班子成員。
該縣成立縣級農村經紀人協會,涉農部門定期聯合走訪對口聯系的經紀人,邀請專家、教授、農技人員講解傳授種植養殖技術、市場營銷等知識,并組織部分會員到發達地區參觀學習和考察,構建“個人自主學、協會領著學、政府組織學”的多層次學習方式,走出一條“實地培訓、全程指導、田園授課”新路。
據不完全統計,蘄春每年組織開展大小規模培訓850余場次,培訓科技示范戶2000戶,完成各類農民培訓累計達16.2萬人才,建設農民實訓基地4個。優良品種、新農藥、新技術入戶率達95%,簡化栽培、測土配方施肥、病蟲害統防統治技術推廣達645萬畝次。農業增長中的科技貢獻率達60%以上,高于全省平均水平。
人才興,事業旺??h校合作、縣企合作、銀企合作等多種合作模式為農業強縣插上騰飛翅膀。中科院院士、“雜交稻之父”袁隆平院士親駐蘄春革新珍稻技術標準,建起湖北第一個國家優質雜交稻新成果展示基地。蘄春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中心成為全省首家獲得省計量、資質雙認證的縣級單位,農產品合格率連續三年穩定在99%以上,高于全省平均水平。
新聞來源:國家發改委-農村經濟司子站
http://www.sdpc.gov.cn/fzgggz/ncjj/njxx/201411/t20141124_649150.html
- 上一篇:蘄春縣大同鎮李山村發展茶葉產業壯大集體經濟 2015/12/12
- 下一篇:黃岡蘄春駒龍園公司發展生態茶產業 2015/12/12